自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開展以來,東源縣委嚴格按照上級部署要求,堅持以檢視問題為切入口,以抓好基層黨建示范創建為載體,緊扣“三增”(增紅、增綠與增富)“四創”(創建先進基層、規范管理、業績優秀與善治有為的黨組織)主題創建,以創建“紅色村”示范點為抓手,傳承好紅色基因,錘煉黨性修養,強化為民意識,引領各級基層黨組織、黨員以“紅”作路,尋守初心,不斷提升主題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感染力。特別是通過開展“三增”活動,在全縣匯聚起眾志成城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磅礴力量,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彎道超車”,讓人民在大發展中獲得更多更大的改革紅利,以摸得著、看得見的成效,答好、交出踐行初心與使命的時代答卷。本期報道推出聚焦東源縣委主題教育“三增”活動之“增紅”篇,敬請關注。
3條紅色精品路線
錘煉黨性修養
9月20日下午,正在參加主題教育集中學習研討的東源縣四套班子領導成員到義合鎮下屯村阮嘯仙故居、阮嘯仙紀念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重溫入黨誓詞,守初心擔使命,錘煉黨性修養。
義合鎮下屯村是我黨早期的黨員之一,廣東運動先驅,大革命時期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第一任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人民審計制度的創建者和奠基人——阮嘯仙同志的故鄉。義合鎮在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堅持以紅色為底色、以綠色為支撐、以古色為依托,致力將阮嘯仙故居打造成為集“紀念革命先烈、愛國主義教育、黨員干部培訓、紅色旅游參觀、村民文化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文旅綜合發展體。如今,經過修繕和改造,阮嘯仙故居、阮嘯仙紀念館(即嘯仙學堂和嘯仙故居)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教育“打卡點”,全縣3條紅色教育培訓踐學精品路線之一。
今年初,東源將義合鎮下屯村、船塘鎮老圍村和康禾鎮曲龍村列為全縣3個“紅色村”示范點創建單位,決定高質量打造成新時代特色鮮明、社會影響廣泛的紅色示范村,傳頌好紅色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使之成為全縣黨員干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現場實踐“悟學”,錘煉黨性修養的紅色教育培訓踐學之地。
東源縣委在主題教育中結合“紅色村”示范點創建,深挖細掘本土紅色史跡,科學統籌設計了阮嘯仙故居、老圍村“紅色村”和曲龍村紅色祠堂3條紅色教育培訓踐學精品路線,舉辦了阮嘯仙革命生平漫畫展和革命歷史文化展,編寫拍攝《紅色船塘》系列叢書和《紅色老圍》紀實宣傳片,切實把紅色資源活化為可視可聽、可讀可思的“精神食糧”。大力推行“紅色+教育”“革命故事+網紅打卡”等教育模式,將紅色教育與“頭雁”工程、后備干部培育、新時代文明實踐以及主題黨日等組工活動融會貫通,把紅色資源轉化為滋養初心、引領使命的“生動實踐”,進一步錘煉了廣大黨員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修養。
東源縣委還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契機,先后組織開展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升國旗儀式、“時代新人說——我和祖國共成長”紅色故事專題演講比賽、“我和我的祖國”東源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藝展演、“翰墨寄初心、禮贊新中國、奮進新時代”——東源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書畫攝影作品展、東源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憲法教育大課堂”活動等系列主題活動,激勵全縣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勇直前。
紅色為底黨建領航
黨員為民意識更強
在下屯村的嘯仙故里有一支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嘯仙故里志愿服務隊。這群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經常活躍在田間地頭,身體力行為群眾提供各種服務,積極為群眾排憂解難,好事實事做了一樁樁,被村里的群眾稱之為“活雷鋒”。
據悉,這一支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由村黨支部發起號召,黨員和群眾組成的志愿服務隊。今年5月成立以來,服務隊組織開展了“情暖夕陽、愛心午餐”志愿服務、“迎中秋送溫暖”敬老慰問、“情系殘疾兄弟姐妹、奉獻一份誠摯愛心”等公益志愿活動。受此感召,不少群眾、愛心人士自覺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中,這支隊伍人員日益壯大,目前已有隊員50名。
黨員志愿者顧小岳表示,正是黨員一次又一次的帶動,一次又一次的志愿服務,讓志愿隊伍越來越壯大,原來認為參與志愿服務難為情的村民不再有顧忌,熱情高漲地參與其中,并深刻體會到這是鄰里守望相助、鄉風文明和諧的好事。
今年初,下屯村被東源縣委列為“紅色村”示范點3個創建單位之一。嘯仙故里志愿服務隊的“應運而生”和志愿活動的空前活躍,是東源縣委結合主題教育活動,緊扣基層黨組織“三增四創”主題創建,深入推進“紅色村”示范點創建,堅持以紅色為底色,實行黨建領航,在黨建路上踐行“紅”,強化黨員干部為民意識,自覺踐行初心與使命,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一個縮影。
東源縣委在主題教育中,堅持以紅色為底色,實行黨建領航,聚焦“為民服務解難題”目標,將紅色踐行體現在緊密黨群“血肉聯系”上,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在真抓實干中強化為民意識,凝聚黨群合力,更加彰顯各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船塘鎮“紅色村”——老圍村以主題教育為契機,結合“紅色村”示范點創建,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成立了“老圍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積極開展“老區人民守初心、圍屋兒女擔使命”主題黨日活動,先后為230名困難黨員群眾開展了衛生清潔、采摘青菜、到戶義診等活動;實施黨員“一對一”聯系貧困戶工作機制,對全村86戶貧困戶251人進行了全覆蓋結對幫扶;為全村黨員發放黨徽,開展重溫入黨誓詞、“戴黨徽、亮身份、當表率”活動,實行“共產黨員家庭”牌匾掛戶活動,積極引導黨員在紅色項目施工、舊址保護等方面發揮表率作用,強化為民服務意識,更加自覺踐行初心與使命。
康禾鎮依托東江縱隊舊址、第一書記故居等歷史遺址,著力打造紅色文化民宿村,通過完善垃圾收運體系、開展污水專項整治、推進鄉村庭院綠化,有效改善了曲龍村人居環境,為農村人居環境改造工程添加“紅色”助力,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弘揚革命精神
引領農民實現“增紅”增收
11月4日,東源縣委、縣政府在船塘鎮“紅色村”老圍村舉辦慶豐收暨板栗推介活動,展示農民豐收成果,進一步提升東源板栗品牌知名度,推動東源板栗產業高質量發展。活動當天,吸引了十里八村的群眾和游客數千人參加,《紅色船塘好》等自編自演的節目輪番上演,禾道捕魚、集體割稻子比賽等系列活動更是讓觀眾大飽眼福,不但營造了農民慶豐收、全民參與享豐收的節日氛圍,而且向觀眾展開了一幅紅色為底、環境宜居、產業興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好畫卷。
老圍村通過創建“紅色村”示范點,讓農民既“增紅”又增收又得到實惠。該村以“黨建+”產業發展模式,通過投資200萬元入股深圳市潤泰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項目,村集體每年可以獲得3萬元分紅,每戶貧困戶每年可以獲得4000元收入;種植英雄樹打造“英雄路”、安裝113盞路燈、完善4公里村道硬底化、修繕老圍小學等一批民生基礎工程付諸實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有力推進,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東源縣委在主題教育中扭緊“紅色村”示范點創建,積極傳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精神,在挖掘紅色資源過程中注重激活紅色動能,深推“一村一品”,升級旅游產業鏈,在振興路上激活“紅”,走出一條“紅色+扶貧+振興”的新路子。
下屯村以“嘯仙故里、紅色下屯、客家古村、生態田園”為主題,成功申報了“中國傳統古村落”、掛牌籌建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和客家菜師傅實訓體驗基地,將嘯仙故里打造成集“紅色教育、干部培訓、旅游觀光、生態休閑”為一體的文旅綜合體,并通過“企業+農戶+基地”的模式,成立“嘯仙紅企業”,集中建設60畝百香果扶貧示范基地帶動10戶貧困戶和5戶村民參與種植,引導培育5名致富帶頭人啟動2000畝花木苗圃基地、40畝皇帝柑基地和2家農家樂,夯實了可持續發展基礎,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提供“紅色”支撐。
上莞鎮新民村結合示范村創建工作,通過開展“增紅+增收”雙增活動,強化黨建引領促進脫貧工作成效。該村以“仙湖玉露”茶作為拉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的“馬車頭”,積極擴大“仙湖玉露”茶產業規模,今年來為村集體創造分紅5萬元,為有勞動力貧困戶21戶83人創造分紅16.6萬元,為無勞動力貧困戶19戶40人創造分紅4萬元。